说说《Citrus》

我很早就说要写百合漫推荐。想写的东西很多,却一直没有下笔,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要不要先开宗明义谈谈“百合”的标准?要不要讲动画?经典的需要推荐吗?冷门的值得推荐吗呢?我这样想着,几个月就过去了……

上一篇文章的评论里 illuz 催我写,我想也是该动笔了。此时布卡不合时宜地下架了几乎所有日本漫画,其中自然包括很多我想拿来当素材的。 突然看见一部未下架的漫画有更新,好,那就决定写它了。这部漫画就是大热的《Citrus》。

首先说明,《Citrus》并不是我喜欢的漫画。这个评价自然只是我的感觉,如果被它的粉丝们看见,估计要被骂。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和担心的作品还是《穿越时空的少女》。不过《Citrus》并未完结,发展空间还很大,我将来会喜欢它也说不定。

Anyway,先简单叙述一下剧情。

...
不好意思我懒得写了,请诸位去这里看介绍吧。让我们快速进入重点。

看《Citrus》每一话的时候我都感觉很异样。这次为了写文章,我又从头温习了一次。感觉它和一般的中长篇百合漫很不一样,但是我又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同,只有那种异样的感觉一直像鱼刺一样卡在脑子里。我思考了很久,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哪里不一样。最初的假设是情节上出了问题。《Citrus》的情节很散,各个部分像拼凑起来的。先是芽衣未婚夫章节,然后是爷爷章节,然后是父亲章节,然后是茉莉章节,然后是修学旅行莎拉妮娜章节。你要说有什么联系,嗯,主角一直是芽衣柚子晴美美,芽衣负责高冷,柚子负责带动故事节奏,晴美美负责吐槽。似乎随着每一个小故事,芽衣和柚子的感情都深入了一些,到现在两个人名义上是在交往了,但似乎又没什么实质进展。我找了半天,最后发现这些部分确实没啥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发现完全可以把每个部分的顺序交换(除了休学旅行篇)而对情节几乎没有影响。

情节零散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不喜欢这部漫画。但仍没有找到异样感的来源。就在刚才,灵感闪过,我突然明白问题所在了。

《Citrus》最奇怪的地方,在于女主之一的芽衣完全不给内心描写!!

我看过的所有恋爱类漫画,不论是 GL 还是 BG,主角组从没有说只描写一边的。乙女向的可能稍微少描写一点男主,但绝不可能不描写!像《Citrus》这种情况,可说是亘古未有,前所未见!从第一话到第十八话,读者一直都是在以柚子视角观看整个故事,偶尔会出现一些其它人的视角,比如茉莉的,但是!从来没有芽衣视角!这就是异样感的源头。你们可以再去看一遍《Citrus》,仔细体会这个感觉,最好想想以前看过的别的漫画,就会发现《Citrus》到底有多么怪异了。

发现这点之后我就在想,会不会是作者有意为之呢?既然保持了十八话之久,很难想象不是安排好的。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就我个人而言,光凭这一点我也能够把《Citrus》和其它漫画区分开并且记住了。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这种描写的极度不平衡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乐趣丧失。百合漫看什么?不就是双方都确认喜欢对方但是不知道对方是否喜欢自己时逐渐试探又否认到最后终于互相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靠什么体现,靠的就是不断转换双方视角的内心描写啊!这就是读者阅读乐趣的源泉啊!我简直不能想象一个只描写一边的漫画到底要怎么吸引读者。《Citrus》这么做了,导致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出意外地没有体会到任何乐趣。你画风是好啊,但是又怎么样?芽衣再漂亮看十八话也看腻了,剩下的呢?

所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想在后面搞个大新闻。《Citrus》按照现在的走向发展下去,一定只是一部有着精美画风的烂作。但是如果作者能在最后 安排某种契机,切入芽衣视角讲故事,并且解释之前种种看似不合理举动背后的原因,还是有机会翻盘的。我现在的担心是,芽衣这边能打的牌似乎不多了。爷爷,讲过了;父亲,讲过了。剩下什么呢?过往经历讲得不多。还有,母亲,也没有讲。我不知道在这两点展开能不能挽救整部漫画。

不管最终怎样,现在的部分我是不喜欢的。但是《Citrus》是如此之火,甚至看到有人称《Citrus》是百合漫的高峰,令我十分诧异。好在我的读者里大概没有看百合的,所以不会引战,很好。

最后,我之所以还能看得下去《Citrus》,全都因为晴美美,这个角色点亮了整部漫画。

在线音乐,有关版权,亦无关版权

今天发现虾米上收藏的音乐下架了一大堆,实在烦躁。作为虾米多年 Vip,今天我终于意识到以后可能真的很难好好听音乐了。

大体上,国内听音乐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下载 -> 客户端 -> 云

下载自然不必说。客户端以酷我音乐盒为代表。到了云音乐的时代,客户端只是附属品,代表是网易/虾米/QQ。

曾经我说,音乐不好管,包子难以下手。现在看来,包子还真没怎么动音乐,但是正版化的砍刀却下来了。我不清楚唱片公司具体是怎么把版权卖给在线音乐网站的,就假设他们都愿意卖并且卖了所有专辑的版权好了。问题在于,许多版权是独家的,你网易有了 QQ 就不能有,QQ 有了虾米就不能有。音乐的分散和听音乐的需求有根本性矛盾。为什么人们从一开始上网下音乐逐渐变为使用客户端听音乐?就是因为客户端集中了音乐,让你不用到处找,同时还起了管理音乐的作用。现在呢?音乐资源的割裂让人们陷入困境——我纵然可以下载每一家的客户端,但是我不可能把三家的播放列表融合起来,难道还要在三个客户端之间来回切换?

正版化是必须的,也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用户始终希望能在一个地方把音乐集中。这两者的矛盾始于版权,又不止于版权。很明显,资源的割裂来自于云音乐厂商的利益诉求。Apple Music 和 Spotify,国内的几家,谁不希望把音乐“独家”掌握在自己手里?我购买版权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出”独家“这个需求呢?站在他们的角度,独家版权才是最优决策。

这个看似无解的死局其实未必无解。一种思路是开发出更强大的 P2P 音乐软件。这种软件过去有,但是想在当下生存,实在太难,基本上是见光死,但是你在地下发展又不可持续。另一种,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寄希望于上游的那些唱片公司。如果世界上大的唱片公司能够形成同盟,强制要求云音乐厂家在购买版权时打包购买,或是不得设置独家权限,云音乐厂家没有拒绝的权利。这件事未必不可能发生。当年各大唱片公司不也放弃了 DRM 么,因为它们希望这样能增加在线音乐的销量。结果销量的确增加了。所以,促使唱片公司行动的原因还是那个词:利益。当它们发现现有的商业模式妨碍它们赚到更多钱,自然就会采取行动。

那么现在它们会采取行动吗?我认为不会。中国的音乐正版化才刚刚开始,这个阶段唱片公司的收入是在增长的。等到正版化完成,收入放缓的那一天,它们终会发现,云音乐厂商的独家版权造成的资源割裂阻止了用户增长,到这个时候,变化才有可能发生。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们可能要忍受很多年,甚至永远。 当然,如果某家云音乐厂商实现垄断也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来看似乎不太可能。

羞耻的事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去看别人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存在于很多地方,比如个人网站的 About 页面,知乎的个人主页等等。粗略归类,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非常详细地讲述自己愿意展现出来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职业,到爱好,看完之后,对这个人便有基本了解。

第二种,简短介绍。比如“高中狗”,“药丸党”,“喜欢音乐的码农”等等,展现自己的一两个方面。另有一种标签式的介绍,形如“A/B/C/D”。也有放一个链接的,比如我在知乎的介绍就是本站的网址。

第三种,没有介绍。有的人没有什么可介绍的,或者不想介绍,因此不写。此种情况也见于不少大师的个人网站——他们太有名了,以至于不需要介绍。

我们不是大师,因此需要自我介绍来让别人快速了解自己。而当需要深入了解一个人时,自我介绍就远远不够了。博客里的文章,知乎的回答,豆瓣的影评书评,Bangumi 的吐槽,这些内容为我们深入了解一个人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常见的情况却是,很多人除了个人介绍,就没了。这便是我认为羞耻的一件事:个人介绍提供的内容多于其它内容。

大概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光有个人介绍在我看来是不好的,我来讲一下背后的逻辑:在我看来,既然一个人提供了自我介绍,那么就表明这个人有被互联网上其它人了解的意愿。看了个人介绍之后,如果我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我必然会寻找他留下的更多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因为领域不同我不能看懂,但它们的存在会让我尊重这个人。如果没有,站在他的角度,我会觉得羞耻。就好像你在家门口挂了个牌子,写者几个大字“欢迎来做客”,结果屋子里却没有家具,客人来了连坐的地方都找不到。

每个写下自我介绍的人,我敢保证,都渴望被互联网上的其它人了解。当我看到一个人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 A/B/C/D/E/F/G 的时候,我深刻地理解,这个人希望能有同样属于 A or B or C or D or E or F or G 的同类来发现自己,同时自己也能确认对方的存在,要是能认识就更好了。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真的不会因为一个人写上了几个字就对这个人感兴趣,除非标签太抢眼比如 G 家工程师或者头像很好看并且是本人。我也非常怀疑,除我之外的其它人会如此,尤其当这个标签还不是非常小众的时候。摆明了渴望被了解,却因为提供不了更多信息而无法被了解,实在是太羞耻了。

当你无法提供内容或无意被了解的时候,最好是不写自我介绍。我尊重所有不写自我介绍的人。

最后说一种让我看到之后立刻失去兴趣的介绍:MBTI 性格测试结果的四个字母。这种介绍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个无趣的人,除了性格,啥都没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