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laike9m's blog

Yuri Is Justice

Google

针对Django views的简单缓存系统

之前根据Django自带的缓存写了一个简单的缓存系统,针对views而不是页面,同时支持function based和class based views。因为并没有实际投入使用,所以只是个demo(但是测试过)。所有的代码都在一个文件里,参见 djangocachefor_views.py
Django缓存系统的介绍可见官方文档,这里用到的缓存方式是Local-memory caching,也就是说不依赖外部的数据库或者文件,直接把缓存放在内存中。使用方法如下:

settings.py 中加入设置

CACHES = {
    'default': {
        'BACKEND': 'django.core.cache.backends.locmem.LocMemCache',
        'KEY_PREFIX': 'kratos_server'
    }
}

使用utils.py中定义的函数,需要在外部调用的有3个

generate_key, get_cachevalue, set_cachevalue
具体的参数请直接参考代码的注释

使用举例

@api_view(['GET'])
def cost_month_detail(request):
    """  
    获取某个成本某月的详细采购记录
    """
    costs = Cost    .objects.all()
    item = request.QUERY_PARAMS.get('item', 'undefined')
    cost_type = COST_TYPE_KEY_MAP.get(item, COST_TYPE_UNDEFINED)
    month = request.QUERY_PARAMS.get('month', None)
    key = generate_key('.' , *[item, month])
    data = get_cachevalue(key)
    if not data:
        req_ym_str = month.split('.')
        req_ym_int = [int(req_ym_str[0]), int(req_ym_str[1])]

        if cost_type and req_ym_int:
            costs = costs.filter( cost_type=cost_type,\
                    purchase_date__year=req_ym_int[0],\
                    purchase_date__month=req_ym_int[1])
        serializer = CostSerializer(costs)
        data = serializer.data
        set_cachevalue(key, data, [models[item]])
    return Response(data)


说明

Django的缓存在手动操作的情况下就是key-value的结构,添加、读取、删除,这几个操作Django已经封装得很好,无非就是 cache.add(key,value)cache.get(key)cache.delete(key)。关键之处在于,缓存的key要如何设计。我们当然可以对每一项需要缓存的东西事先定好key,比如有个Model叫做 Car,那么缓存数据库中全部车辆信息的key就叫做 car_info。这么做的问题在于,缓存项多了之后,容易搞混,比如我们希望缓存车辆价格信息,是不是又要弄一个 car_price_info 呢。而且在添加/获取缓存项的时候,如果每一个地方都要手动填写key,实在是非常麻烦又易出错。
要避免这种麻烦,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自动生成所需要的 key,并且在读取缓存时,程序也能自己知道该用什么key去找缓存。自动生成key的代码,在 generate_key 这个函数里

import inspect

def generate_key(seperator, *args):
    """
    :param seperator: key中的分隔符, 比如'-', '.'
    :param args: 需要添加到key中的参数
    :return: 生成的key
    这个函数用来生成缓存的key, 有两种模式
    1. class based view
    会读取class name和method name
    2. function view
    会读取function name
    最后用传入的seperator把所有东西, 包括args连接起来, 作为key返回
    """
    key = []
    frame_back = inspect.currentframe().f_back
    func_name = frame_back.f_code.co_name   
    key.append(func_name)

    if 'self' in frame_back.f_locals:
        class_name = frame_back.f_locals['self'].__class__.__name__
        key.append(class_name)

    key = seperator.join(key + [str(arg) for arg in args])
    return key

这段代码起作用的部分一共就9行,不过我自己都觉得看懂好难啊(:3」∠)。其实现在记下来的一个目的就是怕之后看不懂(雾。不如我们先看看效果吧:
假设有一个 function based view 函数 fbv

def fbv(request):
    ...
    key = generate_key('-', 'args1', 'args2')
    ...

先不考虑上下文,只关注生成key这件事。这里,生成的key是 fbv-args1-args2

再看一个 class based view:

class cbv(View):
    def get(self, request):
        ...
        key = generate_key('-', 'args1', 'args2')
        ...

这里生成的 key 是 cbv-get-args1-args2

现在,generate_key这个函数的效果就很清楚了,说白了就是把所有对生成一个有意义且唯一的 key 有帮助的信息用用户自定的分隔符连接起来,就得到了这个 key。这些信息包括:

  1. view 函数名
  2. class based view 类名(如果有的话)
  3. 用户自己添加的信息

如果用户懒得添加额外信息,那就直接 generate_key('-') 就行了,这样一来,每一个view函数都能够生成一个key,并且这个key具有唯一性,之后进行 add/get/delete 操作时,直接使用这个key就好,达成了我们希望的自动化。

那么生成key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做到?我使用了 inspect 这个模块。之前没有用过它,为了这个任务不得已去看了看,结果发现 inspect 真的是非常强大,能完成好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由于这不是一篇讲 inspect 的文章,所以这块就不详细展开,看官方文档即可。要说的是三条语句所完成的事情:

  1. frame_back = inspect.currentframe().f_back
    获取当前堆栈帧的上一个堆栈帧,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调用generate_key函数的堆栈帧,也即view函数的堆栈帧
  2. func_name = frame_back.f_code.co_name
    从堆栈帧里面读取代码信息,找到这段代码的名字,其实就是获取view函数名
  3. if 'self' in frame_back.f_locals:
    从frame_back也就是view函数所在的堆栈帧读取local namespace,看看 self 是否在里面,用来判断这个view function是不是某个类的方法,即判断是否是class based view
  4. class_name = frame_back.f_locals['self'].__class__.__name__
    如果是class based view,那我们就通过 self.__class__.__name__ 获取类的名字

以上就是缓存系统介绍的第一部分,之后应该还会写一篇,讲一下缓存如何和某个 Model 绑定以及缓存的更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top